

1.出血性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礙患者
對于這類患者的肌肉注射,應(yīng)使用較細的針頭,以減少組織損傷。治療過程中(在沒有配伍禁忌的情況下),盡量集中用藥,減少損傷次數(shù)。注射完畢,取出棉簽后,拔針按壓至針眼無出血。按壓時要特別注意不要摩擦針眼,以免局部皮下出血。
2.重度水腫患者
這類患者的肌肉注射應(yīng)使用長針,并進行深度注射。進針長度為針柄長度的3/4。注射前,用左手將注射部位的皮膚壓向,將水腫液推到一側(cè),然后進入針頭。目的是使穿刺點不在每層組織的同一位置,交錯的皮膚在注射后會回到原來的位置,防止拔針后藥液和水腫液溢出或滲出。注射后,按壓幾分鐘。
3.兒童和瘦弱的病人
注射要用小針,進針深度略淺于普通人;或者將角度改為45度,以防止針頭刺傷骨頭,避免針頭彎曲和折針,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,也影響藥物的吸收和治療效果。還不會走路的孩子不宜在臀大肌注射,因為他們的臀肌發(fā)育不良,可以在臀中肌和臀小肌注射。不配合的3歲以下兒童,要高速注射,防止因哭鬧、肌肉緊張導(dǎo)致針頭彎曲折斷。
4.其他人
比如大面積燒傷皮炎患者,在炎癥、化膿性感染、疤痕、硬結(jié)、傷口等部位不宜注射。對于需要長期肌肉注射的患者,應(yīng)交替更換注射部位,并使用細長針,以避免和減少硬結(jié)。注射青霉素等適合硬結(jié)的藥物后,可使用熱水袋和薯片。長期肌肉注射的患者應(yīng)經(jīng)常更換注射部位,否則多次注射藥液后,臀部肌肉會纖維化,纖維組織增生,形成瘢痕組織,引起肌肉痙攣。
免責(zé)聲明:本站所提供的內(nèi)容均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,如涉及侵權(quán)問題,請聯(lián)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
8.54MB 下載數(shù)8569 下載
7.36MB 下載數(shù)6598 下載
7.98 下載數(shù)5698 下載
請掃碼進入刷題通關(guān)模式
立即掃碼 下載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