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癌針灸治療的相關內容由昭昭醫(yī)考官網編輯整理如下:
1)體針。
主穴:中脘RN12、章門LR13及其相應的背俞。
配穴:足三里ST36、三陰交SP6、膈俞BLL?、脾俞BL20、行間LR2、豐隆ST40、公孫SP4.
作用原理:扶正祛邪,調理臟腑功能。取胃募中脘RN12、脾募章門LR13補其元氣;胃經合穴足三里ST36培土御木,配肝經滎穴行間泄木安土治肝胃不和;
足三里ST36、三陰交SD6、隔俞BL17、脾俞和胃健脾,滋陰補血,升清降濁,扶正抗癌,故可用于氣血雙虧;豐隆ST40、公孫SP4化痰散結,健脾運濕,可用于濕積聚;脾腎陽虛怕冷者,灸背部俞穴;耳針鎮(zhèn)痛安神,增強免疫力和調節(jié)軀體內臟功能。
操作:體針得氣后進行提插捻轉補瀉,令針感傳向病所或沿經絡上下傳導,留針20分鐘。中間行針2次,或用6805治療儀通電20分鐘。耳針進針后略加捻轉3分鐘,留針4~8小時。隔日治療1次,20次為1療程。
2)針灸。
主穴:第一階段分6組:
①大椎DU14、身柱DU12;
②神道DUll、靈臺DU10;
⑥八椎旁夾脊;
④脾俞BL20;
⑤胃俞BL21;
⑥足三里ST36.第二階段分2組:
①公孫SP4、豐隆ST40、照海KI6、手三里LI10、足三里ST36、內關、列缺;
②上脘RN13、中脘RN12、下脘RN10.第三階段;胸11~12.
配穴:滴水不入,加金津Ex-HN12、玉液Ex-HN13、天突RN22;發(fā)高熱,加曲池LIll、外關SJ5;吐血,加血海SP10、膈俞BL17、尺澤LU5.
作用原理:挾正,溫陽,散結,活血化瘀。
操作:
第1階段為麥粒灸(化膿灸),每次1組,每穴7~9壯,隔日灸1次,每次灸畢,用灸瘡膏貼在灸穴上,使之化膿,在化膿期進入第2階段。
第2階段針、灸并用,第1組針刺用提插捻轉手法,以得氣為度,每周針3次,15次為1療程;第2組隔餅灸,藥餅下墊丁桂散少許,每次灸3~5壯,直到背部灸穴化膿凈,結痂脫落。
藥餅制法:白附子、乳香、沒藥、丁香、細辛、小茴香、蒼術、川烏、草烏各等份,共研細粉加蜂蜜、蔥水調制,捏成藥餅,如五分硬幣大,約7mm厚,上穿數(shù)小孔。
第3階段為華佗夾脊刺。配穴用于第3階段,據(jù)癥選用。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絡,如涉及侵權問題,請聯(lián)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
8.54MB 下載數(shù)8569 下載
7.36MB 下載數(shù)6598 下載
7.98 下載數(shù)5698 下載
請掃碼進入刷題通關模式
立即掃碼 下載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