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(一)外科的一般原則
1.滅菌是指針對微生物和感染途徑所采取的一系列預防措施,包括滅菌、消毒、操作規(guī)程和管理制度。殺菌就是殺死所有活的微生物。消毒是指殺滅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,但不要求去除或殺滅所有微生物。常用的滅菌方法有高壓蒸汽滅菌法,是手術用品滅菌最常用、最可靠的方法;2煮沸滅菌法,用于金屬器具、玻璃、橡膠物品;(3)燃燒法,用于應急設備。消毒方法包括藥液浸泡消毒和甲醛蒸汽熏蒸。正確無菌操作的原理(十個要點)需要大致了解。參見考試教程P509頁。
2.水電解質代謝失衡,酸堿平衡失調。
(1)各類缺水(等滲性脫水、高滲性脫水、低滲性脫水)、鉀(低鉀血癥、高鉀血癥)、鈣鎂異常的病理生理學、臨床表現(xiàn)、診斷及預防原則。
(2)代謝性酸中毒和堿中毒的病理生理學、臨床表現(xiàn)、診斷和預防。代謝性酸中毒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體內[HCO3-]減少而引起的;突出的臨床表現(xiàn)是深呼吸和快速呼吸,有時呼氣時有酮味。面色潮紅,心率加快,脈搏加快,CO2-CP 40%,尿酸。診斷主要依據病史,深快呼吸,血液PH值和[HCO3-]明顯下降。第一種治療方法是消除病因,治療原發(fā)病;二是根據[HCO3-]濃度決定是否補堿,三是預防低鉀血癥,及時補K。
(3)體液失衡和酸堿平衡失衡的概念和預防原則。壺口酸是指肺泡通氣和通氣功能減弱,體內產生的CO2不能完全排出,從而使血液中的PCO2增加,引起高碳酸血癥。呼吸堿是由于肺泡通氣過多,導致體內產生的CO2排出過多,導致PCO2減少,最終導致低碳酸血癥,血液PH值升高。
3.輸血的適應癥包括出血、貧血或低蛋白血癥糾正、嚴重感染和凝血異常。注意事項:嚴密檢查,保密時間,預熱血液,不用藥,加強觀察,尤其是T、P、BP、尿色。注意發(fā)熱反應、過敏反應等并發(fā)癥。
4.基本概念、病因(低血容量性休克、膿毒性休克、心源性休克、神經性休克、過敏性休克)、病理生理改變(微循環(huán)改變、內臟繼發(fā)性損害)、臨床表現(xiàn)(休克前和休克期)、各類休克的診斷要點和治療原則(一般治療、血容量擴大、心血管藥物的應用、強心藥的應用、酸中毒的糾正、應用、
5.疼痛的分類、病理生理變化和治療。
6.圍手術期治療:
(1)術前準備的目的和內容(心理準備、生理準備和特殊治療)。
(2)術后護理要點及各種并發(fā)癥(術后出血、切口感染、切口裂開、肺不張、尿路感染)的防治。
7.外科病人的營養(yǎng)代謝:人體基礎營養(yǎng)代謝的概念,腸內營養(yǎng)和腸外營養(yǎng)的選擇,并發(fā)癥(深靜脈插管并發(fā)癥、感染、高滲性非酮癥昏迷、溶質利尿、低血磷)的防治。
8.外科感染
(1)癤、癰、軟組織蜂窩織炎、丹毒、淋巴結炎、膿腫的病因、病理、臨床表現(xiàn)及治療原則。
(2)甲溝炎的臨床表現(xiàn)及治療原則:熱敷、理療、抗生素。如有膿形成,應及時切開引流。如果在甲床下積膿,應該去除指甲。
(3)化膿性指(趾)炎的臨床表現(xiàn)及治療原則:腫脹不明顯者,可保守治療。一旦出現(xiàn)跳躍性疼痛和手指壓力增加,應立即切開引流
(4)敗血癥和膿毒血癥的病理生理學、臨床表現(xiàn)、診斷和治療。菌血癥的主要臨床表現(xiàn)為突發(fā)高熱,可達40-41度,或為低溫,起病急、病情重、發(fā)展快;2頭痛、頭暈、惡心、嘔吐,但有意識障礙;心率加快、脈搏細、氣短或困難;肝脾可能腫大,重癥可能黃疸、皮下出血點等。菌血癥可分為三類:革蘭氏陽性菌敗血癥;革蘭陰性細菌敗血癥;真菌敗血癥。治療一般如下:原發(fā)感染的治療;抗菌藥物的應用;支持療法;對癥治療。
(5)破傷風的臨床表現(xiàn)(主要是肌肉收縮,可通過任何刺激誘發(fā)驚厥和驚厥)、預防(正確處理傷口、徹底清創(chuàng)、開放引流、不縫合、注射破傷風類毒素)、治療(清創(chuàng)去除毒素源、大量施用破傷風抗毒素、對癥治療控制痙攣和預防并發(fā)癥)。
(6)抗菌藥物在感染控制中的應用與選擇:無局部化傾向的感染應采用抗菌藥物治療;根據臨床診斷、病原菌種類和藥物抗菌譜進行選擇;在治療效果相同的情況下,盡量使用單一和窄譜抗生素;一般情況差的患者盡量使用無菌抗生素;嚴重感染應以靜脈途徑為主。
9.創(chuàng)傷
(1)傷口修復過程(炎癥、增生、塑形)及其影響因素:感染、血液循環(huán)障礙、低蛋白血癥等一般情況、消炎藥、糖尿病、尿毒癥、肝硬化等疾病。
(2)傷口的處理和治療:傷口分為清潔傷口、污染傷口和感染傷口。
10.彭斯
(1)燒傷面積計算(九點法)和深度估算法:燒傷深度分為、淺和深;燒傷嚴重程度評分:輕度、中度、重度、極重度。
(2)小面積燒傷的治療:傷口清創(chuàng)和藥物治療。
(3)大面積燒傷的分期和治療原則:現(xiàn)場急救、全身治療和傷口處理,防止器官并發(fā)癥。
11.腫瘤:良惡性腫瘤的臨床診斷方法:以病史、體檢、實驗室檢查、影響檢查、內鏡檢查、病理形態(tài)學檢查為依據;防治原則:良性腫瘤和危重腫瘤以手術治療為主,防止復發(fā)或惡變;惡性腫瘤應系統(tǒng)治療,期以手術為主,期以局部治療為主,期以綜合治療為主,期以局部對癥治療為主。
12.移植:移植的概念、基本原則和步驟。
13.麻醉、重癥監(jiān)護和復蘇
(1)麻醉前準備:包括麻醉前患者體質和用藥的準備;以及麻醉前藥物的選擇:鎮(zhèn)定劑、催眠藥、鎮(zhèn)痛藥、抗膽堿能藥。麻醉前用藥目的:增加麻醉醉效果;②鎮(zhèn)靜;③減少麻醉藥用量;④減少腺體分泌。麻醉前用藥的種類:①安定鎮(zhèn)靜類;②催眠藥;③鎮(zhèn)痛藥;④抗膽堿藥。?
(2)全身麻醉的應用及并發(fā)癥的防治:呼吸系統(tǒng):嘔吐和窒息,呼吸道梗阻,通氣量不足,肺炎和肺不張;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:低血壓,心律失常,心臟驟停和心室纖顫,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的高熱,抽搐和驚厥。
(3)椎管內麻醉的應用:下腹部以下,腹盆腔,下肢,肛門、會陰部手術。及并發(fā)癥的防治。
(4)局部麻醉的方法:表面麻醉,局部浸潤麻醉,區(qū)域麻醉和神經阻滯麻醉;及常用局麻藥的藥理:普魯卡因適用于浸潤麻醉,丁卡因適用于表面麻醉,利多卡因適用于各種麻醉,布比卡因適用于產科麻醉;不良反應:毒性反應和過敏反應;和選擇:根據各局麻藥的特性和手術性質。
(5)重癥監(jiān)測(呼吸功能,血流動力學)的應用及治療原則。
(6)心肺復蘇是針對呼吸和循環(huán)驟停所采取的搶救措施,以人工呼吸取代病人的自主呼吸,以心臟按壓形成暫時的人工循環(huán)并誘發(fā)心臟的自主搏動;腦復蘇是為了防止心臟停博后缺氧性腦損傷而采取的措施;三個階段的操作方法要領和治療:初期:開放氣道,人工呼吸,建立人工循環(huán),有效指征;后期:呼吸管理,胸內心臟擠壓,藥物治療,復蘇后處理;腦復蘇:脫水,降低體溫,使用皮質激素,周身支持治療。
(二)普通外科
1.頸部疾病
(1)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外科治療:術前準備:心理準備,術前檢查,藥物降低基礎代謝率;手術要點:宜用局麻,充分暴露甲狀腺腺體,切除腺體的量,嚴格止血;術后并發(fā)癥的預防:呼吸困難,喉返神經損傷,喉上神經損傷,甲狀旁腺機能低下,甲狀腺危象;及處理。
(2)各型甲狀腺癌的臨床特點及治療原則。①乳頭狀腺癌:好發(fā)于女性,惡性程度低,預后好,未發(fā)生頸部淋巴結轉移者只切除患側、峽部及對側大部分,不必頸淋巴結清除。如發(fā)生淋巴結轉移,則應同時清除患側淋巴結;②濾泡狀腺癌:好發(fā)生于中年,惡性程度較低,預后較好,易發(fā)生血行轉移,轉移后應全甲狀腺切除后放射性碘治療;③未分化癌:好發(fā)生于老年人,惡性程度高,易發(fā)生淋巴結、血行轉移,切除癌腫反而易癌腫擴散,通常采用放射治療;④髓樣癌:惡性程度處于分化于未分化之間,手術切除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。
(3)甲狀腺結節(jié)的診斷和處理原則。
(4)常見頸部腫塊的診斷要點及處理原則。
2.乳房疾病
(1)乳房的檢查方法及乳房腫塊的鑒別診斷要點:急性乳腺炎,乳房囊性增生病,乳房纖維腺瘤,乳管內乳頭狀瘤,乳癌。
(2)急性乳腺炎的病因:內因:產婦抵抗力下降,乳汁淤積,乳腺導管發(fā)育差,外因:以金葡為主;臨床表現(xiàn):局部為紅腫熱痛,有硬結,膿腫破潰喉可形成乳房后膿腫,全身表現(xiàn)發(fā)熱寒戰(zhàn),血WBC及分類升高;防治原則:暫停哺乳,局部熱敷,促進排乳,前期可全身應用抗生素,局部理療,后期需切開引流。切開時的注意事項。
(3)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臨床特點:乳房漲痛,乳腺腫塊,病程長變化慢,可有乳頭溢液。及其診斷和處理。
(4)乳房常見的良性腫瘤和乳腺癌的臨床表現(xiàn)(早晚期)、診斷方法及治療原則:①手術:對于Ⅰ、Ⅱ期乳癌采用根治或改良根治法,必須確診之后進行;②放療:有淋巴結轉移者,對二、三期配合術后治療;③化療:為全身輔助療法,有淋巴轉移或血行轉移時采用;④激素治療:對絕經前病人使卵巢去除,接合手術或放療。乳腺癌的病理、轉移途徑(直接浸潤,淋巴轉移,血運轉移,)和分期方法(第一期:腫塊直徑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絡,如涉及侵權問題,請聯(lián)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
請掃碼進入刷題通關模式
立即掃碼 下載資料